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环县路永江:冬闲编筐增收入 非遗工艺销四方

    信息发布者:gssjnxcyc
    2023-12-29 11:20:54   原创



        春节临近,庆城县特色人才工作室及自由新闻媒体人一行四人驱车翻山越岭,一路打听来到300公里开外庆阳市环县演武乡路家源村,寻访慕名已久的庆阳枝条独创编筐名人、非遗传承人——路永江师傅。

    图片

             


         路永江师傅今年57岁,住在演武乡边远山区的路家塬村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处,这里山大沟深,人居分散,比较贫瘠,群众生活艰苦,经济收入有限。近几年,路永江师傅通过智能手机,了解很多外面的世界和人们蒸蒸日上的生活环境及致富方式,看在眼里急在心上。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,不给在县城做小生意的儿子、儿媳和后辈们增添负担,毅然决定重操旧业,利用当地有利资源——山榆条和红柳条及其它野生幼藤枝条,编起得心应手的实用型条筐来。

    图片


        一提起路师傅编筐还是有一套家史的,从他爷爷辈就是当地有名的编筐高手。因旧时代农村百姓普遍贫穷,更甭提贫困落后干旱的环县山区,日常生活都无法保障。爷爷为了维系三个儿子和家人的生命,利用冬闲时间,割遍了沟沟洼洼的山榆条及红柳条等杂藤枝条,日夜手工编织实用型粪筐,除了给邻居和亲朋好友相赠而外,适当的换些零花钱和生活用品。天长日久,从质量和名气上也逐步有所提升,也赢得了四邻的认可和称赞。

    图片


        山区农民靠山吃山。春天在贫瘠的土地上种点粮食,全靠人背驴驮,自力更生,辈辈相传。随着时间的流失,爷爷年龄的增大,三个儿子也耳濡目染编筐子的技能和重点了,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梦想和愿望。  

    图片


        到路永江这辈虽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对贫瘠干旱、靠天吃饭的环县来说,大山沟深条件差,始终摆脱不了相对贫困的生活。晚辈都不愿受贫穷疾苦的生活束缚,随着社会的人流潮不外出打工就进县城做生意,大部分农村都剩些留守老年人固守着山村的最后一块天地。 

    图片

     

        然而,路永江头脑精明,勤劳善拼,看到了勤劳脱贫的前景和美好生活的希望。常言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。父辈贫穷,自己也没读多少书,既然孩子们都有能力选择在外小打小闹,直起腰板,赚钱养家糊口的勇气,加上现如今社会这么好,自己身强力壮,还能有干动,便开始发挥自己的喜好和特长,学砖瓦工,拉上一兄弟帮助周围村民盖房修庄,维修农机械,开装载机干零活等多管齐下,成为一个多面手艺人。 

    图片


       时光不等人。近几年,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他也学人家开了直播,在冬闲时间,把自己看家传手艺发挥出来,秋后割条削枝、烧屈筐梁(庆阳方言称屈筐鋬pan),独创的“走山”“拧缘”,编沓筐底,心灵手巧的路永江师傅创出一款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编筐绝技。虽说当地农村能编会织的高人千千万,唯有路家独创的编筐技艺没人达到。截至目前,路师傅编过上千只筐子,手指头骨形都变形弯曲了。通过快手直播,路师傅编筐知名度大大提升,质量全网独一,订单逐年递增,通过邮寄和捎带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。   

    图片

        


        眼下,路师傅在年前不敢再接单了,只能利用仅有的枝条编够今冬这200多个订单,保质保量完成并寄到订户手中。当问起为啥不叫帮手或带徒弟时,路永江师傅叹气:“一是现在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学,太辛苦了;二是原材料有限,只能在冬天有限的时间内干;三是人工雇不起,预好料后,最快一天只能编一只筐,也就卖百来十元,人工费都不够开。哈哈!估计到我这辈,这种非遗手工工艺就将失传了。但我还是相信,既然国家非常重视非遗传统手工艺,希望有更多的年青人来参与和传承,相信编筐这个行业会越走越远。”


    通讯员  周著铭  何得鉎     

        李旭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